书架
李宪萧姵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16章 测验榆树炮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对于一些精细小巧的东西,女孩子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。

一个连两百八十个小姑娘,对于导火索这种小物件更是入迷。

姑娘们数天时间不眠不休,时刻都在七嘴八舌提出自己的新思路。

李宪的导火索具体要求有四个,在北宋年间属于极为苛刻的条件。

第一,必须燃烧迅速,绝对不能出现熄火现象。很明显,一旦导火索在进入弹壳出现熄火现象,后果就严重了。谁也不知道导火索究竟熄了没有,这种哑弹谁也不敢靠近。

第二,必须具有一定的抗拉、抗折能力。炮弹生产出来之后肯定需要多次搬运,不能动不动就断了。

第三,必须具有一定的耐热能力,不遇明火,导火索绝对不能燃烧,否则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。因为火炮连续发射之后,炮管和弹仓必然温度急剧升高。

第四,必须具有较强的防潮、防水能力,因为炮弹不可能现做现用,肯定会出现一定的储备时间。

姑娘们前后拿出数十个方案,实验了数千次,终于发明了“丝线火绒融蜡导火索”,不仅满足李宪的四个条件,而且点燃之后扔进水里还会继续高速燃烧。

攻克了所有难关,李宪的第一批三枚炮弹终于横空出世。

三枚炮弹能不能打得响,能不能把弹头发射出去?这是一个巨大的疑问。

事实胜于雄辩,只有进行发射试验才能解答一切疑问。

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期,李宪并没有着急。接下来两天时间,他带着祁三郎的护旗连跑遍了附近山沟,目的就是寻找一个秘密试验场。

超越时代的“次现代化”火炮,让现代火炮的历史提前了七百年,这种技术绝对不能泄密。

因为李宪心里很清楚,华夏大地上未来的一千多年时间内,仍然是“儒家汉奸”大行其道,从上到下除了吃喝嫖赌玩之外,全民都不思进取。

好不容易发明出来的火药,并没有变成打击敌人的神兵利器,反而变成了烟花爆竹。看起来绚丽多彩,实际上“然并卵”。

华夏人最喜欢炫耀,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掌握了火药配方这种“文明”。结果西洋鬼子抛弃刀剑,换成洋枪洋炮打进来。

李宪在前一世就始终认为:发明火药不仅不是华夏人的荣耀,而是一种万世耻辱。

四公里长,三百多米宽的一条山谷被发现,也就是白云山东北方向的一个大山沟。

“所有人都退出沟外,不管发生任何动静,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准进来,违令者斩!”

祁三郎带领一个排把榆树大炮、三枚炮弹、一个小煤炉、一捆松明子运进山谷,李宪一摆手就把所有人赶出去。

三枚炮弹的装药量都不一样,分别是两百克(四两)、三百克(六两)、四百克(八两)。

后世的炮弹采用的是黄色炸药,李宪当然知道标准装药量。可现在是黑色炸药,如何才能找到最佳装药量,这就需要实验。

采用这种分级实验,李宪就是想验证一下戚继光当年所说的是否属实。

根据《武备志》记载:“威远炮,每用药八两,大铅子一枚,重三斤六两,小铅子一百,每重六钱。大铅子远可五、六里。”

记载的“大铅子”三斤六两,用药八两。李宪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