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翊唐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四十一章 焉耆王嗣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太和五年,九月癸亥,戌初。

维州,薛城外。

护送囚车的部队由三队武威军组成,六十余唐军护送载有三百人的囚车,整个队伍在狭窄的官道上绵延了足有一里。囚车笨重,整个行进因而异常缓慢,最后竟用了两倍的时间,至次日戌时才行至薛城外。

唐军出成都府时,吐蕃人的哀嚎声不绝于耳。待将至目的地,竟也都像是已然认命,除却行军脚步声外,余皆不闻。

部队先前派去的信使未初时分已从维州回报,维州城内的守军想必此刻已经知晓将要撤离的消息,城头的火把光亮较往日少了许多。

天已擦黑,张翊均立在“飒玉骓”身侧,一边偷偷地给“飒玉骓”嘎吱嘎吱地喂苹果,一边透过蒙蒙雾气,直直地凝望着黑压压的维州城墙,紧闭的大门在夜色下看上去仿佛一只深邃的独眼,远远地同张翊均对视。

兵曹卢启走到张翊均跟前,毕竟整个队伍中的读书人就只有他们两个。

卢启比张翊均要矮上半头,年岁却要大上一轮,若是平时两人并肩站在一起,有种说不出的滑稽感,然而现在他们两人脸上却满是凝重的神色。

“城内已经得到消息,想是明日辰初,便要开拔撤离了……”

“囚车中的吐蕃人怎么办?”张翊均细细听去,囚车中除了怨声外,竟还有婴孩的啼哭声,“难道真的要按计划,都留在城中等着吐蕃人来杀?”

卢启面露赧色,望向阴云密布的夜空,口中长出一口气,显而易见,他也对这不仁不义的差事极为不忿。良久后,卢启轻声道:“悉怛谋已死,其余的妇孺许是可以藏匿于维州城中……”

“那既然这样……”

“不过……”卢启又浇冷水道:“阁下曾在维州一年,维州百姓对这些吐蕃守军什么看法?”

“恨之入骨……”

“想想也是啊……就算藏匿城中,吐蕃兵残暴,入城换防后,百姓恐怕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群人的藏匿位置给供出来,以此少受荼毒。所谓躲得了一时,躲不了一世。吐蕃人对叛逃者的处罚阁下想必清楚……有时候,早死相比苟活更是一种解脱。”

张翊均叹了口气,他如何不知,吐蕃律法对叛逃者的处罚,枭首已算轻的了,而被活活剥皮,做成人皮唐卡的,也比比皆是。卢启安慰似的拍了拍张翊均的肩头后,便去吩咐兵士们就地扎营。

彻夜的行军让武卒们人困马乏,扎营的同时,在兵曹卢启的要求下,每队的伙夫开始生火煮粥,不多时,夹杂着一股糊味的粥香便飘入张翊均的鼻窦,合着一股热过的胡饼芝麻香气,让不少困意十足的步卒都纷纷聚了过来。

“一个一个来,莫抢莫抢……”

尽管风尘仆仆地到达了目的地,远离家乡数百里许,步卒们的脸上却也未见难过的神色。他们喝着粥,吃着胡饼,开着同僚的玩笑,埋怨着伙夫烧的粥太稀,年纪大的聊起了老婆孩子,甚至连一日行军的疲惫此刻也烟消云散。

毕竟他们都清楚,此番前来不过是送几百个蛮子上黄泉路,待到明日辰时,队伍便将踏上归途,也彻底省了累赘般的囚车,谁不开心呢?

张翊均也啃了口有些放凉了的胡饼,又深深地望着维州城墙上火把攒动,城头的唐旗无力地低垂着。即便他在成都府时已经看开了这件事,但是真正来到维州城下,再一次看到他曾经蛰伏了一年的城池之时,一股浓浓的悲凉感还是从心中油然而生。

张翊均深吸一口气,却感觉胸口咯咯的,像是有什么东西……

伸手摸去,掏出来一厚厚的信笺。

对了,这是要交予杨综的。

许是由于长途跋涉的缘故,不知何时信笺上的漆封已被磨掉了,现在信笺看起来和被拆开别无两样。当时不由分说便将信笺收下了,张翊均这才注意到这信笺厚得不像样,就像是塞了本薄书进去,难怪会咯胸口。

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张翊均将胡饼叼在嘴里,小心地将信笺翻开,果真从里面取出一本薄书和几张信纸。看字迹书和信出自同一人的手笔。令狐缄先前负责抄录藏书阁书籍,想必这本薄书是藏书阁中某本书的抄录节选。

书名处赫然写着《安西将门世系表——焉耆卷》。

维州,维川郡,薛城县。

西侧城墙,子初。

微风拂面,杨综独自一人立在城头,正用力地嚼着好几片薄荷叶,口中清凉的酥麻感足以麻倒一头牛。他两臂张开,任凭呼啸的秋风从指间吹过。

目尽之处,获知唐军将撤的消息后,吐蕃人的营寨戌初便燃起了篝火,数十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。欢快而悠扬的鹰笛曲调随着风儿传来,却让杨综顿觉恍若隔世。

杨综仍能忆起,武威军、天征军入城时,维州父老百姓夹道迎呼、山呼万岁的场景。

“不意今日复见唐家威仪……”

他当时怎么说的来着?

“唐军不走了,此番绝不再走了……”

他终究还是食言了。

杨综这几日身在维州,他看到的是百姓的安居乐业,是他走在街巷上时人们的笑脸相迎。而这一切,都将在明日辰时戛然而止。是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