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二十四史列传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章【五帝】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德来约束人有其不实际的地方,难道是古代统治者欺民众太愚蠢,而用忽悠的方式来治国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欺民之人必将被人民所背弃。这里借用当代陈志武先生在《金融的逻辑》一书中的“义利之辩”,来试着诠释下其中的道理。陈志武先生指出,最出是义利相随的,这点俺个人非常赞同。上古时代,善恶不显,即善恶并没有用类似现代所谓理性绝对划分出来,比如,奴隶、人牲、血祭等残酷、血腥的事情也是存在的。这些残酷、血腥的事情先不谈,单从正常社会关系生活讲,一个仁、义、忠、信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,如此,当然更容易成事。后来还出现“得道者多助”的名言就可见一斑。事成则利遂,做事成功了,自然有利益可以获得。当然,利有其两面性,利,共赢则能团结人,利,也是最锋利的刀锋。
所谓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“以其无私而成其私”,都是古代先贤希望能彰显其正面的力量。由此,“孝”、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忠”、”信”以至于“礼”,因义利相随的正向作用而得到彰显。
从历史发展观来看,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、鼎盛到衰落的过程。春秋时期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的说法,是顺应天道人心而行得其成就的道德鼎盛的最后滥殇。
当然,任何道理也有其适用和不适用的阶段,从最初的正当、有效逐渐失效或变味。 一个仁、义、忠、信而尚礼的人,自然很有可能得到名望,义利相随后来逐渐被名利相随所取代。春秋战国时期,士人以说王事贵图功成名就,名利之网大张。道德在名利大网中变换其本来面目。汉代的司马相如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代表人物。相如一曲凤求凰拐跑当时天下有数土豪之女,得了妻财的相如,汉武封官而不就,则名声更显,官封则更加,也是奇事。显名得利最登峰造极者莫过于王莽,为了名竟然逼死自己错不至死的亲儿,最后还因显名而得了天下。名利相随大显,义利相随让位,从而道德衰落。到了现代,人们活动范围更广,生财生利途径方法更多,义利相随被淹没,仁义道德有时根本不知为何物。嘴上说说可以,道德绑架可以,一旦事加己身,轻则恶语相向,重则随处可上演全武行,更有甚者累不胜数。一个号称礼义之邦、文明古国的国度,道德崩坏尚不如基督、天主宣扬上帝无私爱人之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