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二十四史列传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十一章【咔嚓】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
可是这种宽厚仁德的君子之风助长了小人的野心。贪得无厌的公子翚开始专权,有一次他向鲁隐公求官,想要隐公升他为太宰,鲁隐公的答复是等公子允即位后,去求他吧。
公子翚一愣,这是什么意思?他琢磨一下恍然大悟:“您继任国君这些年,国泰民安,大夫们都听从您的,允眼看要长大了,依臣之见,趁早把他除掉,您就可以继续当国君!”
鲁隐公非常惊讶:“您怎么有这样的想法呢?早晚这个位置还是他的,我不过是因为他年龄太小,暂代他罢了。我已经在菟裘(地名,今天山东泰安楼德镇境内)修建房子,准备在那里养老了!”
公子翚这下都蒙了,原来自己琢磨错了!他讪讪地退下,可回家后越想越害怕,如果公子允听说了怎么办,以后他继任国君,自己岂不是要遭殃。于是他深夜造访公子允,诬陷鲁隐公准备杀害公子允,做长久国君,并建议公子允先下手为强。
公子允听信了,并同意他杀掉隐公。
鲁隐公未做国君前,曾在与郑国的战斗中被俘,后来得到郑国大夫尹氏的帮助得以脱身,所以他将尹氏的家神供奉起来,时不时去祭拜一番,然后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里。公子翚就趁鲁隐公祭拜时带人把他杀害了,然后嫁祸蒍氏,找了个替罪羊搪塞过去。
公子允上位,即鲁桓
“不尸其位曰隐”,鲁隐公得到了这样一个谥号。
他是个宽厚之人,但现实对他并不宽厚。
或许如清代学者高士奇所说,鲁隐公之失,不在于让位,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。他既然一开始就想归政于公子允,就应该效仿先祖周公代理国相,行摄政之事即可,这样既可以名正言顺治理国家,也方便日后归政,就算公子翚想要从中挑拨,也难觅借口。而鲁隐公成为事实上的国君后,若要归政就要早日言明,过于模糊的说辞既不能杜绝阴谋家的野心,也难以安抚继位者的不安。
身处政治漩涡,不能保护自己,鲁隐公是悲哀的。
《春秋》中没有记载鲁隐公是怎么安葬的,因为按照体例,国君被杀,弑君者没有被讨伐,就不能记载葬礼,就像没有臣子一样。《春秋》也没有记载隐公死亡具体地点,因为不忍说明。而且鲁隐公被弑并没有激起多少波澜,郑庄公听说后虽然唏嘘不已,可还是立足现实,默认了公子翚的谋逆,放下了与鲁隐公多年的战斗情谊,选择了与鲁国新任国君鲁桓公在越池相见,歃血为盟。
这就是郑庄公与后来的齐桓公不同之处,因为实力不同,也因为理念不同。
~~公子佗~~
公元前707年春,陈桓公也去世了,死得很蹊跷。
春秋战国乱悠悠,诸侯国君不得善终者多不胜数,被弑杀者不乏其人,但是陈桓公的死法尤为独特。《左传》和《史记》分别记载“春正月,甲戌,己丑,陈侯鲍卒。”“正月甲戌己丑,桓公鲍卒。”甲戌,是十二月二十一日,己丑,是正月初六,而陈桓公卒日为什么是“甲戌、己丑”两个日子呢?
《谷梁传》给出的解释为陈桓公在甲戌这天离宫出走,己丑这天人们找到了他的尸体,因为不知道他究竟那天去世,去世了多长时间,所以用这两个日子记录他的死。《公羊传》给出了陈桓公离宫出走的缘由,说是陈桓公患有疯癫病。至于走失这十六天里,陈桓公到过什么地方、做过什么事情、遭遇了什么人、留有什么遗嘱都成为了不解之谜。
不过,人们普遍怀疑这与公子佗有关。
公子佗是陈桓公的弟弟,他和陈桓公一样都是庶子,且同一年出生,但是陈桓公比他大几个月,因此被立为世子,做了国君,而公子佗就只能做个公子。所以公子佗很不服气,而且从之后的一系列表现看他确实比陈桓公要有谋略。郑国和陈国发生战争后,郑庄公派使者和陈国讲和,结果陈桓公不许。公子佗就劝谏道:“睦邻友好,国家之宝,国君还是答应郑伯吧!”陈桓公不不这么认为:“我们害怕宋、卫,但我们不怕郑国。”结果,郑庄公让他长了记性,出兵狂虐陈国,俘获了不少战略物资。陈桓公吃了苦头就同意与郑国讲和了,他委派公子佗代表自己去和郑国歃血为盟。
可是在歃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