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二十四史列传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六十一章【咔嚓】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血为盟时,聪明的公子佗却表现得差强人意,他竟然心不在焉,等到司仪提醒,他才想到是来歃血的。围观的郑人都十分惊讶,这个人怎么能不把职责当回事?随后,郑国大夫良佐来到陈国代表郑庄公歃血时,他找到了答案,原来此时公子佗已经萌生了异志,心有所思,以至于在盟誓时表现出来。
陈桓公离奇死亡后,公子佗真的行动了,他杀掉陈桓公的世子免,自立为国君,因为佗最终没有得到谥号,故被称作陈佗(也有一说,陈佗被追谥为“废”,故称陈废公)。紧接着陈佗就把矛头对准了郑国。我们应该理解陈佗,因为出兵伐郑的命令是周桓王下的,陈佗作为是弑君自立者名不正来言不顺,还真是不敢轻易违抗天子召令,他还真担心万一天子火气上来,率王师把自己给咔嚓了!
周桓王早就憋了一口气,郑庄公假王命伐宋的消息传到洛邑,周桓王就大为震怒,直骂郑寤生真不要脸,明明是灰溜溜地出宫,转身竟然拿鸡毛当令箭以天子名义讨伐他国!宋国也真是无能,楞被这老贼摆平了!还有息国,在这期间息国也曾出兵伐郑,结果自然是自讨苦吃,息国被虐得眼泪哗哗的。
而且,郑庄公伐宋之后,又搞了一次“周郑易田”,用郑国的邬(今天河南鄢陵县北)、刘(今河南偃师市南)、功蒍(今河南孟津县东北)、邗(今河南沁阳北一带)四邑的田地换取了温、原、、樊、隰城、櫕茅、向、盟、州、陉、、怀十二邑的田地。郑庄公以四邑换十二邑,从数量上就占了便宜,如果大家再打开地图的话,就会发现这十二邑位置的妙处,它们在洛邑以东,在郑国以北,均位于今天河南焦作、新乡、济源一带,基本处于黄河两岸,可以说郑庄公借此成功地打开了通往黄河北岸的路径。这是郑国图谋下一阶段大发展战略的地缘基础。
难道周桓王傻了,竟然同意和郑庄公做这样的交易?
事实上,这十二邑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周王室,而是苏国的地盘,当时苏国与周王室闹矛盾,郑庄公就借机施展手段搞了阴谋。对周桓王而言,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换取实实在在的利益,未必不是好事。
但是,周桓王很快觉得自己上当了,他听到人们这样议论他,“恕而行之,得之至也,礼之经也。已弗能有而以与人,人之不至,不亦宜乎?”意思是宽恕是德行的准则、礼仪的常规。自己不能保有就拿来送给别人,别人不来朝见,不也应该吗?
气愤的周桓王借机罢免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,把政务都交给虢公林父全权处理。
郑庄公也有个性,居然又是一连五年不上朝不进贡。如果放在得过且过的周平王身上,可能就会觉得你不来就不来吧,可周桓王此人属于热血青年,他一心向往的是祖先的荣耀,文王、武王、成王、穆王征讨四方的故事他重温了一遍又一遍。
郑国,必须讨伐!
而且周桓王要御驾亲征!
公元前707年,秋,周桓王传下命令,要求卫国、蔡国、陈国都要出兵。周桓王让虢公林父率领蔡、卫两国作为右军,由周公黑肩率领陈国作为左军,自己则亲率中军,共计四百战车,桓王大军在繻葛(今天长葛东北一带)安营扎寨,兵锋直逼郑国,
天子亲征,郑庄公召开紧急会议,请诸大夫各抒己见。
祭足认为应该向天子请罪。
高渠弥认为应该坚壁不出,拖延到王师主动放弃。
郑庄公都摇摇头。
公子元认为应该打。不仅要打,还要速战速决!必须要在周王没有反应过来时就把他搞定!
郑庄公笑了。
王室战斗力如何,郑庄公心里太清楚不过了,至于蔡、卫、陈三国出兵都有不得已的原因,都是打酱油的角色。尤其陈佗新立,人心不稳,连士兵都是勉强征调的,破击的关键就在于此。郑庄公动员三百战车,分为三军,让大夫曼伯率领右军,冲击陈国军队;祭足率领左军,迎战蔡、卫两国;而庄公自己带领高渠弥、瑕叔盈、祝聃等能征善战的大夫们统领中军。
六十三年前,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为保护大周天子而死,六十三年后的今天,郑庄公却要与天子兵戎相见,不知道郑桓公地下有知会作何感想?反正郑庄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